在全世界每年养猪20多亿头的今天,再提出为什么要养猪,是否必要?"温故而知新",回顾历史,重温主题,可能颇有教益。 经考古发掘,继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化羊、狗之后,到了新石时代前期(距今约八千到一万年),已经驯化野猪。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墓葬中,发现了许多猪的遗骸,其中有猪骨、猪头,甚至整头猪的随葬品。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游牧转向定居方式的开始,使圈养成为可能。由于猪产仔多,生长期短,不会远离,因而在定居时受到人们的重视,促使猪比其他家畜更快发展。但在我国河姆渡出土的许多猪骨中,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,即有许多幼猪的骨骼,而不是成年猪的骨骼。这一现象说明,当时人们养猪是作为一种食物储备为目的,在严寒的冬季,在缺少粮食的时候,人们只能把尚未成年的幼猪屠宰充饥,以渡难关。 远古的原始部族中,猪的饲养不但与农业的发展是并存在,而且在那原始混沌的人类记忆之中,猪还有一种"神圣"的意义,这种概念一直嬗递了几千年,直到近代的某些少数民族中,依然存在。 猪在商代被大量用于祀典,这在甲骨文中可见到大量的辞例。商代的祭祀有大牢、小牢之别。牛、羊、豕是主要的祭品。据考证,牛是奴隶主要祭品,羊是巫师的祭品,豕是士庶以下普通平民的祭品,王室祭先王为庙祭,平民也要祭祖宗,这就?quot;家祭",以豕为之,陈豕于室,合家而祭,这就是"家"字的本意。 在封建社会时代,积肥是农民养猪的主要目的之一,"养猪不赚钱,回头看看田"是相传已久的农谚。早在西周时代,已出现各种青瓦猪圈,实施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。至魏、晋、南北朝,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要求猪的生长加快、早熟易肥,于是出现了阉割术,及"麻盐肥豚豕"等技术。 隋、唐以来,我国养猪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,养猪成为一种产业,有人畜猪以致富,因号猪为乌金。及至明、清时代,养猪肥田,养猪致富已成为我国农村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产业。 人们提出要求发展瘦肉型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(1945)之后,随着战争结束,生产力的发展,养猪业迅速发展,猪肉数量增加,人们开始要求较多的瘦肉。不但要求猪的生长迅速加快,而且求瘦肉率高。因而在不到30年时间内,西方育种家把一些原为脂肪型的猪种变为瘦肉型的猪种,大约克、兰德瑞斯、杜洛克、汉普夏等瘦肉型猪迅速发展,广泛流行。 近二十年来,占世界养猪数量40-50%的中国开始步入市场经济,不但养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猪增,在猪的品种结构上也在量引入国外瘦肉型猪种?quot;杜×长×大"洋三元商品猪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各省迅速推广。市场经济追求最大的利润。人们把猪看作是一种"产肉的机器",机械化作业、高床饲养、早期断奶、漏缝地板、人工授精、各种生长促进剂、高铜、高锌、兴奋剂、镇静剂、抗菌素、激素等一切可以得到更多利润的手段都用上了,"生长更快、瘦肉更高、产仔更大"成为养猪业的一种时尚。 但是,大规模养猪业的粪尿污水对环境造成了污染,大量滥用各种添加剂使猪肉中重金属、抗菌素、兴奋剂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超标,危及人类健康,大量的洋种猪使猪肉颜色变淡,水分变多、口味变差,种猪的遗传基础越来越小,杂种优势不明显。我们把猪作?quot;造肉的机器",是否把自己也看作是"吃肉的机器"? 我们需要反思!人类的数量还要增加,养猪的数量也增加,养猪业如何持续发展?发展生态养猪,生产无公害猪肉,绿色食品,农牧结合,猪粪肥田,回归自然,寻求"人。猪。自然"三者的平衡发展。这应该是今后养猪业的展之路。 |